
中國城市文化傳播網訊(高軍) “風蕭蕭,云清天淡,芳草茵茵,馬陵山上景色秀。水藍藍,依依煙柳,漠漠層林,傳來鹿鳴呦呦,弓箭滿弦搭在手,老獵戶哇滿面疑云緊鎖眉頭。高堂年邁又逢雙目有癥候,需求鹿乳來治救。身穿綠鹿衣只深山走,鹿群取乳堂前奉進解憂愁……”11月12日,山東省郯城縣馬頭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文藝演出活動,在馬頭古鎮戲臺再次上演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魯南五大調”《鹿乳奉親》。這一孝德故事傳承至今300多年,廣泛傳頌著中國故事。像當地韓勤彩、宋保印、姜玉真、王秀蘭等“中國好人”先進人物不斷涌現,優秀故事在古郯大地廣為傳播。



“魯南五大調”屬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也稱淮調、五大調、郯馬調,距今300多年,是活躍在以山東省郯城縣馬頭鎮為中心,余韻遍及整個魯東南,甚至傳播到魯北廣饒和江蘇連云港等地的一種民間曲調。 郯馬五大調不同于一般民歌,演唱者手持樂器,除了吹管樂器之外,邊演唱邊伴奏,吹、拉、彈、打并重。尤其是演唱者,一面手指靈活的輕捻一雙竹筷,或敲、頂、擦邊瓷碟,一面嘴里唱著悠揚婉轉的曲子,敲打出的響聲與奏樂歌聲融為一體。唱詞高雅雋永、歌聲跌宕起伏,在平實徐緩的伴奏中,一幅幅反映社會生活、民間故事的畫卷,以一種輕快、酣暢的敘事方式向觀者娓娓道來。其姿勢優美,形式活潑,別具—格,頗有飯后茶余自娛自樂的興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