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著清雅的空氣,迎著第一縷晨光拾級而上,仿佛虔誠走進佛光初現的夢境,在你眼前,就這樣鋪開一卷千古禪意,這便是牛首山文化旅游區。“春牛首”,曾經是季節性的地標,而如今,這片壯觀的生態景區已然成了古城南京的四季地標。

佛頂宮被譽為生態修復、文化修補的經典項目
牛首山的每一座建筑甚至每一處都堪稱恢弘,在這其中,最核心的建筑佛頂宮更是令人嘆為觀止,被外界譽為生態修復、文化修補的經典項目。
佛頂宮選址是在歷史上因采礦而損毀西峰遺留下的廢棄礦坑中,因多年來無人管理而積存了大量的山水,形成了一個山中水塘,這個區域周邊原堆有很多礦渣,山體巖石也是見雨水軟化的凝灰巖,興建佛頂宮之前,已發生多次小型滑坡。記者了解到,為有效治理山體滑坡,牛首山文化旅游區對山體進行加固,采取抗滑樁、錨索、錨桿、網格梁、掛網噴漿、深層排水管等措施,并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對牛首山整體地質水文進行系統梳理。對于周邊植物,在山體加固前進行了清雜和危坡大樹移植處理,加固完成后又根據山體特點,進行了全方位景觀修復。
而佛頂宮本身,更是從設計之初就以綠色設計作為目標之一。因為是“生態復原天闕”,所以在建筑上采用自然擬形的手法。同時考慮到山體的承載力和結構以及將來可以合理使用,最終選用輕質的鋁合金結構,以網狀構架的方式將現有的西峰峰頂延續出來。在色彩上,采用自然木構的色彩,同時,再運用藤蔓攀援的方式,將整個補天闕的鋁合金架構掩映在自然山體之內,使其在遠觀時,盡可能去人工痕跡化。令人拍案叫絕的是,原山體中在歷史上形成的兩條礦道,在工程中得以疏浚,一條在合理擴大后成為牛首山日后的地下游覽通道,增加了游覽趣味;另一條則成為防洪泄水的主要通路,解決了雨季的隱患。

把公廁做成藝術,牛首捌廁盡顯東方禪意之美
當全國的不少景區忙著做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對公廁進行提檔升級時,牛首山文化旅游區已經把公廁做成了藝術。2016年11月19日,由國家旅游局主辦的“世界廁所日暨中國廁所革命宣傳日”活動在北京舉行,南京牛首山文化旅游區被評選為“中國廁所革命十大典型景區”。記者了解到,此前,牛首山的牛首捌廁就已經入選“全球最美公廁榜單”。
提到公廁,給人的第一印象難免臟亂差,好一些的無非就是干凈整潔,但這公廁還能選美,著實讓人驚訝又好奇。我們不妨先感受一下牛首山這些廁所的名字:“眺望”“埡口”“隱匿”“地衣”“竹吟”“駐足”“謙卑”“平靜”,一個個竟然都充滿了小清新的文藝調調。
散落于牛首山文化旅游區內,由東南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專業打造的“牛首捌廁”匠心獨運,用簡約的設計、環保且價格低廉的材料,為游客呈現出8個蘊含東方禪意的公廁。它們以廁為景點,別具風格,主題各不相同,或藏于丘壑,或隱于山林,或掀地而起,或自成一景,與周邊環境協調自然,成為牛首山一道獨特的風景。最妙的是,一路尋來,不但沿途風景絕佳,而這捌廁也絕不會令人失望,竟有驚艷之感。

“春牛首”蛻變“四季牛首”,將打造禪意小鎮
自古就有“春牛首”一說,陽春三月無疑是游覽牛首山的好時節,然而梅雨時節,再游牛首卻別有一番情趣。煙雨蒙蒙,牛首山若隱若現,佛頂塔和弘覺寺塔在薄霧煙雨中遙相拱對,“牛首煙嵐”的美譽便流傳天下,成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牛首山文化旅游區生態自然景觀與濃厚佛教文化完美“接壤”,使得游人流連忘返,更讓人期待的是,不遠的未來,人們將可以在這個生態景區感受和體驗到更多。
記者了解到,緊鄰佛頂塔的牛頭禪文化園已基本建成,該文化園在牛首山弘覺寺遺址上建造而來,采用傳統江南園林風格木結構建筑,單體建筑以榫卯結構顯唐風古建風格。文化園內既可觀賞牛首雙峰、雙塔奇觀,又可游覽弘覺寺塔等古跡;而位于景區南片的南唐文化園計劃今年開工建設;此外,鄭和文化園以鄭和墓、鄭和水庫為重點展示區域,分為鄭和棲居(回歸)、山水游憩(養身)、世外隱居(修心)三大板塊,也將在未來建成。
在去年10月舉行的重點項目簽約儀式上,牛首山文化旅游區一口氣端出5個總投資額達250億元的項目。在這其中,牛首山佛禪文化旅游小鎮尤其亮眼,總投資約80億—100億元,占地面積3-5平方公里,依托牛首山歷史文化、自然山水等旅游資源,以佛禪文化為特色,按照5A級景區標準建設打造集商業、觀光、文化、休閑、禪修、養生等為一體的旅游特色小鎮。項目合作方之一的無錫靈山集團副總經理黃振林表示,現在旅游消費已經從觀光度假向文化體驗休閑發展,“將總結我們打造靈山的經驗,做一個在江蘇乃至全國都極具影響力的文化旅游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