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筆者和友人有幸游覽了馬來西亞十三個聯邦州之一的馬六甲,在這座多元化的城市中,我們瞻仰了其中的幾座教堂,同時也參觀了其他宗教的一些建筑,驚嘆之余大大開闊了眼界,感受到這座城市在宗教方面的歷史感和多樣性。
馬六甲最為有名的教堂便是位于馬六甲中心荷蘭廣場的馬六甲基督教堂(Christ Church Malacca),其鮮紅色的外觀頗為顯目。
馬六甲基督教堂
馬六甲基督教堂建于1753年,是馬來西亞最古老的仍在開放的新教教堂,現屬圣公會西馬教區。
據維基百科和馬來西亞觀光局官方網站記載:
1641年,荷蘭從葡萄牙手中奪取了馬六甲,同時引進了改革宗。
1741年,為了紀念占領馬六甲一百周年,荷蘭資產者決定建造一個新的教堂,取代圣保羅教堂作為崇拜場所。
12年后,一所白色改革宗教堂建成。
1824年英荷條約簽訂后,馬六甲被劃歸于英國。
1838年,英國將其改造為圣公會教堂,改名為基督教堂,在教堂上加了一座風標和一個鐘塔。
1911年,基督教堂和毗鄰的荷蘭總督府被漆成紅色。

基督教堂內部

基督教堂內部的圣餐桌
據悉,著名來華傳教士米憐(William Milne)埋葬于基督教堂下面。
走進教堂,便可看到墻上立有紀念米憐的墓碑,上面寫著:“恭敬紀念神學博士威廉·米憐牧師,受倫敦傳道會支持,成為來華的新教傳教士。米憐擔任英華書院的校長七年,居住在此:監管中國和馬來青年的教育、制作實用的漢語和馬來語傳教單張,以及作為忠心的基督福音的牧師主持該教堂教務。但他最主要的工作是與神學博士馬禮遜牧師共同合作翻譯了第一本中文新教圣經,這是他最珍貴和最富有成效的服侍。1785年,米憐出生在(蘇格蘭)阿伯丁郡的肯尼蒙特;1812年,成為傳教士,離開英國。1822年6月2日,他死于馬六甲,享年37歲。”
米憐是繼馬禮遜(Robert Morrison)之后第二位到中國的宣教士,因無法像馬禮遜以東印度公司翻譯的合法身份在廣州居留,米憐轉向了馬來西亞的馬六甲。他的工作是幫助馬禮遜,在馬六甲創辦英華書院,并擔任該校的首任校長。米憐太太也死在馬六甲,葬在基督教堂后面的荷蘭墓園內。
參觀完教堂后,我們沿著旁邊的圣保羅山而上,步行至山頂,便看到了著名的圣保羅教堂。
教堂內宣傳欄介紹道,圣保羅天主教堂是東南亞最古老的教堂,起初只是一個簡單的小教堂。
小教堂由葡萄牙船長杜阿爾特·科埃略(Duarte Coelho)建于1521年,用以感激圣母保佑他成功逃脫了中國南海的敵人攻擊。這個教堂供奉圣母,名為“山上圣母”(Nossa Senhorado Monte)。
1545年至1552年,圣方濟·沙勿略(St. Francis Xavier)曾居住于此,作為前往中國和日本傳教之旅的基地。圣方濟·沙勿略在澳門的上川島去世后,他的遺體暫時運送到該教堂停留九個月,最終葬在印度果阿。教堂內仍放有當年安葬沙勿略的空墓。教堂前立有沙勿略的白色雕像,據傳,這座雕像于1952年豎立,紀念沙勿略到達馬六甲的400周年,而當雕像祝圣一天后,旁邊的一棵大樹倒下了,折斷了他的右臂。1614年,沙勿略的右臂被作為了圣物,與其遺體分離。

圣保羅教堂近景
1548年,教堂歸耶穌會所管。1556年,教堂新增了一層,改名為“天使報喜堂”(The Church of Annuciation)。1590年,在教堂后面新建了一座瞭望塔。
當荷蘭人占領了馬六甲后,教堂改為荷蘭改革宗所用,重新命名為“圣保羅教堂”,教堂所處的山地也被成為“圣保羅山”。1753年,基督教堂建成后,圣保羅教堂停止使用。此后,教堂成為了荷蘭和葡萄牙達官貴人的墓地。現存的圣保羅教堂已成廢墟,只保留了基本的構架,教堂內放有多個紀念性的匾牌。
游覽完圣保羅教堂后,筆者和友人便下山,慢慢沿著河水步行。馬六甲的教堂很多,我們便游覽志馬六甲圣方濟教堂(Church of St. Francis Xavier)。
圣方濟各天主教堂建于1845年,以紀念“東方傳道者”圣方濟·沙勿略。我們走進教堂,祭臺中央放有圣餐桌,桌布上刻有“GOD IS LOVE”(“神就是愛”)的字樣,圣餐桌后置有講臺,墻上掛有耶穌被釘的十字架,教堂兩旁放有圣像和掛有圣畫,二樓配有管風琴。
馬六甲的教堂大多擁有悠久的歷史,給筆者的感受是它們的矗立記錄著當年傳教士的宣教努力和熱情。米憐也好,沙勿略也好,他們都擁有向中國傳教的夢想,卻因為政策條件有限,不得不轉移到馬六甲暫時停歇,馬六甲就像是中國宣教的后備力量一樣,默默奉獻支持著。
游覽完這幾所教堂后,筆者跟友人游覽了當地著名的雞場街(Jonker Walk)。雞場街是馬六甲古城聚集著華人的區域,在街道的一端,頗為驚喜地發現了一所泰米爾教堂。
馬六甲泰米爾衛理會教堂,創辦于1908年,外觀是一所米黃色的小教堂。馬來西亞是一個多元的東南亞國家,文化由馬來人、印度人和華人共同創造,其中不少印度裔居民講泰米爾語。
泰米爾教堂設有一場主日禮拜,同時以泰米爾語和英語進行。主日上午,我們再次走進了教堂,教堂內大概容納不到一百人,主領敬拜的弟兄唱著非常歡快的贊美詩,講臺下的會眾也隨之拍手敬拜。教堂服侍人員看著我們帶有亞洲面孔,便有善地遞來了英文圣經。我們接受后,站立在座位上,一同和我們的印度裔弟兄姐妹們敬拜神。敬拜贊美結束后,牧師同時以泰米爾語和英語證道。

泰米爾衛理會教堂的主日敬拜
離開教堂后,筆者和友人走進了雞場街,不禁發現,街道兩旁矗立著好幾種不同宗教的廟宇,可見馬六甲有著很強的宗教文化多樣性和包容性。
馬來西亞人口主要由馬來人、華人、印度人和原住民族組成。青云亭是馬來西亞最古老的華人廟宇,始建于15世紀。從明清到民國,來自中國福建、廣東、廣西和海南等省的人遷徙至馬來西亞,這些移民和他們的后代構成了馬來西亞除馬來人和原住民外的第二大民族。廟內供奉著三座祭壇,分別為儒、釋、道各一座。數百年來,青云亭負起祭祀和鄉誼作用外,同時也是華人社區的法院和仲裁機構。另,街道上還有著各種以中國省會名命名的同鄉會館,里面供奉著民間宗教的神祇,比如海南會館供奉天后圣母——媽祖。

青云亭

海南會館
街道上還建有清真寺和興都印度廟。甘榜吉寧清真寺(Kampung Kling Mosque)建于1748年,也是馬來西亞最古老的清真寺之一。由信仰伊斯蘭教的印度人修建,融合了多種不同的建筑風格。旁邊的興都印度廟供奉著印度教神祇Vinayagar,建于1781年,為馬六甲最古老的印度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