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城市文化傳播網訊 1993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創辦人,被稱為數字時代三大思想家之一的尼古拉·尼葛洛龐帝在給《連線》寫專欄時注意到,有許多十幾歲的青少年給父母訂閱這本雜志作為圣誕禮物,他們希望父母能夠以此了解互聯網,走進“他們的世界”。幾年后,他在《數字化生存》里寫道:計算機不再只是與計算機有關,它決定我們的生存。
在二十多年后的今天,青少年比父母更“懂”互聯網世界,這已不再是什么令人詫異的現象。
兩代人之間的“鴻溝”在中國體現的或許更為明顯。對于出生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中國父母來說,他們小的時候電視尚未普及,但對他們的孩子來說,互聯網和數字設備已經像空氣一樣稀松平常、司空見慣,電影、直播、動漫、游戲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塑造著他們對世界的理解、對自我的認知。
面對飛速變革的科技,以及由此對新一代人帶來的影響,我們是否做好準備——
我們是否學會了與比我們“懂得多”的孩子相處?
我們是否可以站在“原住民”的視角去想象一個與眾不同的世界?
我們是否能善用網絡、規避風險,讓自己成為網絡主人的同時,也教會我們的孩子如何借助科技手段更好的成長?
我們不妨先來看一組數據:
今年9月發布的《青少年藍皮書:中國未成年人互聯網運用報告(2020)》指出,我國未成年人的互聯網普及率已達99.2%,10歲及以下開始接觸互聯網的人數比例達到78%。而在使用設備方面,超過80%的未成年人使用手機上網,12.4%的未成年人已經開始使用智能機器人上網。
但與此相對應的數據是:在一次針對大學生的調查中,有67.8%的大學生表示自己從來沒有接受過網絡素養相關課程教育;在另一個維度上,中國社科院發布調查報告顯示,有接近六成的青少年沒有掌握使用網絡工具來甄別網絡信息真偽的技能。
面對這些已經“聯網”但卻沒有學習過如何正確使用網絡的孩子們,“大人”倍感頭疼:家長抱怨自己與孩子的溝通愈加困難,即便知道互聯網的普及勢不可擋,但因缺少方法,只能用“一刀切”的方式在孩子和網絡之間“劃清界限”;老師們期待教會孩子合理使用互聯網、智能手機,但常常不知從何處下手,找不到合適的方法、教材。這些都深深影響著學校教育、威脅著家庭關系。
正因如此,網絡素養教育的普及刻不容緩。在互聯網時代,這項技能已經成為幫助人們追求生活品質、獲取自由和快樂的重要素養,未成年人網絡素養教育也早已成為各國的教育焦點。
作為數字時代的原住民,孩子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內容的鑒別、時間的管理、更好的溝通、正確的引導……面對他們,我們應該做些什么?
12月26日,騰訊DN.A計劃攜手中國日報社·21英語教育傳媒和新教育研究院,在北京宋慶齡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舉辦“青少年網絡素養與教育創新論壇”。
全國政協常委兼副秘書長、新教育實驗發起人朱永新,中國日報社副總編輯劉偉玲,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常務副理事長孫云曉,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健康與教育研究所所長邊玉芳,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聯合學校總校副校長周建華等來自政府部門、學術界和教育機構的嘉賓,將和幾位可愛的孩子一起,通過議題探討和經驗實踐分享,讓更多的人來關注青少年與數字化生存的議題,讓成年人更好地與孩子建立更親密、更健康關系。
本次活動將通過網絡進行全程視頻直播。掃描下方二維碼或點擊鏈接
(http://view.inews.qq.com/a/EDU2020122300613600)預約直播:

|